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柳絮敘柳畫陶潛



寫下桃花源記,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他的五柳先生傳是自己模仿史記傳記的形式而寫的。雖然假托五柳先生之名,其實是作者的自況。他還有田園詩和飲酒詩,走樸素無華、平淡自然的路線,開創詩作新的方向和領域,對於後代的文人詩詞影響很深。刻意學他的人不少,真得其神韻的人卻不多。甚至,陶淵明在當時流行駢體文,崇尚華麗典雅的文風環伺下,他的作品自然被歸入非主流之類。直到昭明太子蕭統的昭明文選,才選錄他的作品,也不過寥寥數篇,但開始受到重視。從唐朝以後,卻越來越得到人們的喜愛、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晏殊、陸游,都高度肯定和推崇。

五柳先生傳真是用不到幾個字,能將自傳壓縮到如此精簡卻厚實的佳作,古往今來,的確罕見。摘錄如下,一起玩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陶淵明不懂音樂,卻收藏著一張本色不加漆繪的琴,只是弦和琴徽皆無。每次好友歡聚飲酒,就撫琴附和著唱歌,琴無弦徽,當然無聲,他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等境界,只用無聲勝有聲來形容,未免小覷。我看根本是『出聲的畫,畫出的詩』,你認為呢?

關於柳樹,可以想到不少相關成語。「柳暗花明」即是一例。我卻喜歡「桃紅柳綠」一詞,它語出唐•王維《田園》詩:“桃紅複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讓人聯想到江南沉浸在春天煙雨朦朧的景緻中,是詩中畫,是畫中詩。品味之際,身上無濕,胸懷有詩。梅雨濕意的季節,特別想讀詩,特別想寫詩!

1 則留言:

wong-ping 提到...

偶然讀到張先生的網誌
除了看到祖國河山之秀麗照片
更欣賞閣下的文采
真使我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