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柳絮紛飛,柳姿綽約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司馬光 客中初夏)

據說,柳樹原產地在中國。柳樹(Willow),是一種常見樹木,屬大型落葉喬木。分垂柳、旱柳兩種。喜生水邊。根據風水理論,柳樹是陰柔之物,可用來擋剎。千年前的中外祖先們就已經知道用柳樹的葉子、根或樹皮煎煮成湯劑,可用來治療疼痛及紅腫。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德國化學家才經由實驗方法證實這個可退燒消炎的活性成分是水楊酸(salicylic acid)。不過,水楊酸本身對胃之刺激性很大,一般人卻無法忍受該化合物所產生的副作用,所以科學家們便開始尋找更好的代替品。一位在拜耳(Bayer)藥廠工作的科學家Hoffman,為了減輕他父親關節炎的痛苦,他合成各種不同水楊酸的衍生物,以便降低其對胃的刺激性,
終於在1899年,發現了水楊酸的乙醯酯非常溫和,不但對胃刺激小且其仍具有鎮痛、解熱之藥效,這個便是今天仍十分有名的阿司匹靈(aspirin )。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

北宋詞家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思念之情。

沒有留言: